国民经济动员学科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9-03-13 14:43:38 打印

北京理工大学有一门独树一帜的学科——国民经济动员学。这个学科酝酿于上个世纪90年代,真正起步是在1998年。当时,北京理工大学在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的支持下,成立了国民经济动员教育培训中心,在校内机构序列中挂靠管理与经济学院。



在管理与经济学院会议室接待学生(2015 年)

众所周知,在世界科技、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大系统中,高等教育承担着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国民经济动员培训承担的是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人才培养、教育的功能,属于社会服务性育人,而人才培养、教育必须有科研成果的支撑。因此,中心虽小,却是融高等教育之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典型机构。


20年来,聚焦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事业,建立了一支专业学术队伍。他们立足于当时国内有限的理论积累和经验总结,逐渐推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得到了国民经济动员界广泛认可、被纳入各级相关政策和管理体系、在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实践中得到实际运用,对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事业发展起到了独特的智力支撑作用。曾有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领导称孔昭君教授为该办“编外在岗”成员。


该团队拥有全国唯一的国民经济动员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在产出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以科研服务的方式为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在以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的方式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工作人才的同时,以学历教育的方式为国家培养国民经济动员硕士、博士专门人才。

这个学科既承担着国家重要使命和责任,又少为人知。为了追踪它的来龙去脉,我们只能从这个学科的领军人物孔昭君教授那里寻找答案。


哲学思维成就他的理论洞见力


从孔昭君教授本人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他所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能够找到这门学科深藏着的理论本底基因——哲学思维。不能不说,这个团队独有的理论创新所呈现出的理论洞见力,都与孔昭君个人深厚的哲学教育经历有关。他所接受的是本硕博三级正统科技哲学学历教育,属于我国较早培养的科技哲学博士,搞国民经济动员却真是半路出家。正是这位“半路出家”的哲学博士,苦心孤诣,将我国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带入了一个新境界,建立了新兴的学科,发挥了继续教育、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综合功能。以理论研究提升和指导实践,有了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又有了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学历教育体系,学科功能逐步完善。


国民经济动员教育培训中心成立之初,北京理工大学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充分支持,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是将其当成一个新学科生长点,培育成一个新兴学科,再以更大的力度服务于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事业发展需要。可谓雷厉风行,中心很快就成立起来,这是北京理工大学“延安精神”、“军工魂”的国防情怀在重大战略决策上的又一次体现。


当时,中心主任由学校常务副校长李志祥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揽尽国内同领域各大专家。选择正在从事科技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孔昭君博士作为常务副主任来承担中心的日常具体工作,也是重任所托。那时他还是个副教授。对此,孔昭君回忆,由于承接了筹建中心这个重大任务,工作太忙而无暇整理申报材料,在已经具备申报资格的情况下,他晚申报了一年教授。


科技史、科技哲学方面的素养使孔昭君能够从整体和局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等等角度,全面思考中心发展、学科建设问题,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从为支撑在职培训而进行的调研和考察出发,促进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更高的层次上支撑学术发展,助力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事业。


国民经济动员学在国外属于国防经济学范畴,国内当时则有军事学和国防经济学两个方向的学者从事相关研究,尽管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理论成果,但是还没有形成一门学科。甚至到了2006年,国防经济学方面某权威教授在学术研讨会上还严肃地指出,很多国民经济动员方面的文章尚称不上学术论文。孔昭君教授建立学科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以学科属性界定这一突破性认识,迈出了从理论成果积累到建立学科这个跨越。孔昭君多次著文阐述国民经济动员学研究纲领,指出:国民经济动员活动的本质是实现应战和应急资源的超常规供给,其手段就是对国民经济体系进行干预和调控——这是“动员”的本意所在,所以国民经济动员学应该是一门管理学范畴的学科——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以这个学科属性认识的突破为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团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管理学导向型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纲领。作为哲学博士的孔昭君深知,研究纲领就是学科的灵魂。创立研究纲领,为北京理工大学的国民经济动员学科开辟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也从本源上确立了北京理工大学国民经济动员学学科的鲜明特色。2002年该学科被批准为国防科工委新兴交叉学科,2008年被批准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特色学科,均属部级重点建设学科建设范畴。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团队的研究纲领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发表后,得到了权威专家的高度肯定,国防经济学先驱、国防大学库桂生教授称之为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的强势研究纲领。


科学研究助力学科高速发展


孔昭君教授刚刚接触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时,那些积累理论成果的先行者被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和北京理工大学请来为全国培训班授课,这是北京理工大学高起点切入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基础,而同来自全国各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的培训学员的座谈讨论成了深入实际调研的最佳方式。在专家学者们的支持下,孔昭君教授主持编写了全国第一套“国民经济动员培训教材”,填补了国民经济动员培训方面的空白,也奠定了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础。


孔昭君教授在2000年被批准招收博士研究生,由此打开了学术团队建设的渠道。张纪海,孔昭君教授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现在已经晋升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学术团队可以独挡一面的骨干。当时博士研究生招生名额比较宽裕,孔昭君教授一年最多招收过6名博士研究生,于是,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学术团队就组建起来了;孔昭君教授再为这个学术团队灌输学术纲领,学术研究活动便开始步入快速轨道。他每天都跟学生们在一起,每天都工作到子夜,教学相长、师生共创,学术研究风生水起。管理学研究纲领下的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成果陆续问世:敏捷动员、动员联盟、国民经济动员链、集成动员、动员物流等一连串的专业术语横空出世,自成一体的学科概念体系、规范体系、话语体系以至于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学科特色突显出来。


这支学术团队的研究力量逐渐受到业界的重视,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各省、市国民经济动员机构的委托课题纷至沓来。来自实践一线的命题是理论生长的土壤、学科建设的东风,团队也以高质量的课题成果回报了业界的信任。

每当回忆起这段时光,书生气又幽默风趣的孔教授总是禁不住要吊一吊书袋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创业20年来,全国各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和各级各类国民经济动员中心、重点企业都成了这支学术团队调研和服务的对象,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司领导曾在非正式场合说:“全国不认识孔教授的,就不是真正搞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这支团队的所有研究课题都立足于长期、深入、细致的现场调研和实地考察,也因此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孔教授风趣地说:“课题费全捐给交通部门了。”如今,孔昭君在很多地方开车不用导航,因为路都跑熟了。


以“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为宗旨的国民经济动员机制在和平年代也是一支重要的应急力量,这已经被写入了国防动员法的条文。但这是一个经理论和实践双重发展的成果,孔昭君接手动员研究时,动员的主体理念和主要职能是为赢得战争胜利服务的应战动员。


2003年,孔昭君教授在总结了抗击“非典”的经验后,率先提出了应战应急一体化的“大动员”观念,学术团队的科研方向及时拓展,开始了应急动员方面的研究,至今仍是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团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并且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孔昭君教授和张纪海副教授都承担了这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团队的另一位骨干成员刘铁忠副教授则是风险管理领域和政府应急管理领域小有名气的专家,目前除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课题外,还在主持着海淀区长达5年的应急能力建设工程。团队中的后起之秀、年轻讲师陈妍博士,也在不断的积累和成长之中。


20年来,这支学术团队的脚步不仅踏遍神州,还走出了国门,在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国际学术殿堂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孔昭君教授曾被日本名古屋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张纪海和刘铁忠两位副教授都曾在日本、越南等地举办的国际会议、论坛上都做过大会学术报告,还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到美国各访学一年。最让孔昭君教授自豪的是,他指导的在读博士研究生也登上了国际学术会议的论坛,去年刘永魁在东京的会议上做了学术报告;今年,史文强和邓晓童刚刚从日本中央大学国际学术会议上载誉归来;计划明年出国参会的博士生已经开始撰写论文初稿……


没错,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一支学术团队:导师运筹帷幄,深谋远虑;学生血气方刚,生龙活虎。这样一支学术团队的宿命就是不断创新,永远不会停下创新的步伐。


冷静思考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国民经济动员是连接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国民经济动员活动中创立的“军民结合”思想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逐步深化为“军民融合”的理念。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亲自担任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主任,从军民初步融合切实走向深度融合的新时代已经真正到来。


其实,以孔昭君教授为主导的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团队一直在从事军民融合相关研究,他的一些观点还很有深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面对全国军民融合发展一拥而上的热潮,他一直在不同场合呼吁冷静思考。2015年,在《军民融合》杂志的创刊号上,孔昭君应邀撰写的文章中表达了他的观点。


果不其然,军民融合的热潮中也出现过不和谐的声音,以至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专门发文规范相关活动。在2016的“军民融合高端论坛暨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年会”上,孔昭君教授断言:喧嚣过后,还在从事军民融合研究的,只能是那些一直从事军民融合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仿佛不幸言中,现在如果想评审军民融合方面的课题,其实差不多还是那几张熟悉的面孔,也就是那几位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地从事军民融合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在2017年的“中国科技论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与全面创新改革”会议上孔昭君教授的发言再次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孔昭君教授认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至社会发展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然而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重大战略部署,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的具体探索,在这个战略实施的链条上,缺乏一个居于中间环节的推进机制和工作模式,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从上往下看,落实国家战略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安排;从下往上看,关于军民融合的实践探索找不到工作机制,没有抓手。所以,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需要“深度发展”。


孔昭君教授的学术观点得到了学术界同行的认同,国防大学刘晋豫教授读完这篇文章,给出了一个非常诚恳的评价:这才是真正的研究文章。后来被微信推送后,文章被很多智库公众号频繁转发,引起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司、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和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有关领导的关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深刻理解和认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本质


关于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理解,孔教授表示:这是我们党从战略全局高度,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化对其本质的认识,是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向、不断开拓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好局面,最终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不能过分地执拗于概念的表述,试图从“解词”入手来理解概念,不停地追问何为“军”,孰为“民”。概念的最重要的属性是其内涵,内涵决定了外延。“军民融合”这个概念的准确内涵,正如很多专家学者所指出的,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孔教授认为,正确理解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涵义,才是理解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就是从源头上优化资源配置,面向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总体需求和共同要求,优化资源配置。西方国防经济学家专注于“在‘黄油’和‘大炮’之间分配资源”,这种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割裂、甚至对立的思路存在严重的缺陷,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正好可以克服来源于西方国防经济学的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


孔昭君强调: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本质,就必须从源头上把住资源配置的关口,从源头上就统一配置资源。而如果还是分头配置资源,然后再强调双方融合,就有些本末倒置了。为此,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包括资源配置制度、资源配置渠道、资源配置方式等。如此,方能抓住要害,事半功倍。果然,最近中央军民融合委发文要求各级政府清理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相适应的文件和规定,孔昭君教授的思考又一次被实践所证实!


正是强调从源头上优化资源配置,也就意味着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资源配置的并轨,或者两个方面同时转轨,所以,孔昭君才说它将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至于能够影响到什么程度,孔昭君教授坦言:科学研究不是算命,无法给出具体的描述,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必然极大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点可以类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我国带来的深刻变化去理解。


认清落实国家战略的责任和义务


除了以上思考,在采访中,孔昭君教授还提出了在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中经常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到底应该由哪个部门负责推进?有人主张应该由军队来推进,有人主张应该由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来推进,有人主张应该由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来推进(国家层面是国防科技工业局,地方有些省、市设有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有人主张应该由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推进,等等。并且指出了这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不同的表现:或者是各部门都积极争取军民融合工作的主导权,相互竞争,甚至互相掣肘,不利于工作中相互配合;或者是各部门都在猜测军民融合工作由哪个部门主导,处于观望状态,致使军民融合工作雷声大雨点小。这一方面反映了军地双方,以及各部门、各行业、各机构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是肇始于对“军民融合”本质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国防就是军队的职能,军民融合的“军”就是军队;有人认为军民融合就是产业融合,应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或者再具体点,应该由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来推进;有人认为军民融合是关于全局的统筹和规划,就主张应该由发展和改革部门来负责推进。总之,各种观点的争论非常激烈。




袖珍团队的所有骨干教师(陈妍、孔昭君、张纪海、刘铁忠)


对此,孔教授说:国家战略就是全局战略,就是国家意志。贯彻落实国家意志,不是国家哪个部门单独的职责和义务,是管理国家事务的所有部门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也不仅仅是负责管理国家事务的部门与机构的职能,还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唯其如此,党中央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总体要求才会提到“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孔教授认为:任何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从自身的职能定位出发,贯彻国家意志,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推进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从党政机构的设置来讲,每个部门和机构都有明确的职能定位,而设立每个部门和机构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并且,所有这些部门和机构应该密切配合、协力同心地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于这个问题,孔教授还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我国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并未设立专门的主管机构,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就是各部门从各自的职能定位出发,协同推进的结果。孔昭君教授反复强调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深刻影响一点儿也不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弱,所以就应该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样,举全国之力,协力同心,共同推进。这是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将是成功之路。


集成化军民融合创新推进机制


相对于我们既成的经济发展方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种重大创新,相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过程而言,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性的伟大创举。为了实现这种伟大创举,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推进机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效机制。那么,怎样建立这种机制呢?国民经济学实践和国民经济动员学科的延伸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孔昭君教授认为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我国有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一直在为此努力工作,这就是全国的国防动员体系。长期以来,国防动员领域,尤其是国民经济动员领域一直在坚持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实践,促进了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北京理工大学的国民经济动员学学术团队逐渐凝练出了“集成动员”的理论。


集成动员理论强调将与国民经济动员相关的各个主体,通过一个标准化的工作平台、一个标准化的工作模式和一套标准化的工作程序集成到一起,建立各参与方能够顺畅对接与配合,全面协同的动态模式。这种理论固然是从国民经济动员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它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完全适合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历史要求。国防动员工作已经被列入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孔昭君认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不仅可以具体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更可以贡献一种工作模式,或者促进建立一种集成化的军民融合创新机制。他列举了集成动员理论如下几个主要观点,认为都适合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需要。


(1)集成动员强调标准化的工作平台,这是因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对象是全社会的全部经济要素,门类复杂、体系庞大,为了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工作整合起来,需要建立标准化的工作平台。军民融合的复杂程度一点儿也不比国民经济动员低,更需要标准的工作平台,只有在这种标准化的平台上,参与各方才能以相同的“工作语言”交换信息,实现协同和配合,共同完成推进这项伟大事业。


(2)集成动员强调标准化的工作模式,这是因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甚至对于不同的动员资源也采取不同的动员方式,比如,有的动员资源需要征收,有的动员资源需要扩产。当每个部门、地区和行业都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时候,工作模式可以百花齐放,工作方式可以各展所长。然而,实践表明,在这样的模式下,任何一个部门、地区和行业都难以单独完成新时代国民经济动员任务。所以,孔昭君教授提出建立一种新的、标准化的工作模式。标准化的本来意义就是为了增强兼容性、互换性,这刚好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所需要的。


(3)集成动员强调标准化的工作程序,这是因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需要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配合,而且这种协同配合还要受资源供给的技术特征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进度和不同的时序。例如,负责运输的部门肯定要晚于负责产出的部门启动,负责原材料产出的部门肯定要先于负责成品产出的部门启动。所以,要建立标准化的工作程序,这种工作程序如同乐队的指挥,负责把握节奏、掌控进度、控制质量。这也正是军民融合这种复杂工作体系所迫切需要的。


(4)最重要的是集成动员强调动员模式的动态性,这是因为国民经济动员的宗旨是,在尽可能地减少对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干扰和冲击的情况下,超常规地供给应战应急资源,实现应战应急资源的有力保障。所以,孔昭君教授不主张针对一项具体的动员任务,把全社会的所有参与者同时动员起来,这违背了建立国防动员机制的初衷,也与国民经济动员的原理相龃龉。他提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强调国防意识一直“在线”,而具体工作可以“离线”,一旦有需要就马上“连线”,这样的协同动态工作主张,并认为军民融合工作与此异曲同工,认为军民融合战略必须时刻牢记,军民融合的思想意识必须不断提高,但不能把全社会拖进每一项军民融合具体工程、具体项目或者具体活动中,因为任何工程、项目或活动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照新时代社会经济管理规律组织和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各项工作。


孔昭君教授认为,军民融合和国民经济动员的学脉和实践有着天然的深层一致性。按照集成动员的理念,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领域,强调思想意识一直在线、具体工作可以离线、根据需要随时连线,建立动态的军民融合创新推进机制和工作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时光荏苒,孔昭君已经55岁。他常说,人总要有一点精神和追求,他的追求就是在国民经济动员和军民融合研究领域继续奋斗。“到了我这个年龄,该追求什么?能让我满足的就是履行责任、完成使命,别的什么都是虚的。”筚路蓝缕,泣血当歌。作为国民经济动员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军人物,孔昭君教授时刻准备着,为了国家的和平稳定,为了民族的复兴大业,为了人民群众的福祉,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开拓进取,以求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使命,无愧于人生!